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誰捅了“安徽船王”的窟窿?
2013-07-24 07:45:06   來源:中安在線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隱患:皖江航運業領航者背后的瘋狂擴張

據市場星報報道,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使蕪湖石硊江海輪船公司陷入困境的就是2012年購進33000噸級散貨貨輪,引發資金斷鏈。

當年,蕪湖石硊江海輪船公司購進了多艘萬噸級海輪,而最重要的一個舉動就是購入這艘33000噸級的貨輪。

當地媒體的報道稱,2012年6月28日,皖江首艘3.3萬噸級散貨貨輪成功首航,使蕪湖成為省內首個擁有超3萬噸級散貨貨輪的城市,“標志著蕪湖航運業在構筑皖江物流和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進程中占得先機。”

而此時的蕪湖石硊江海輪船公司已經被架到了“皖江航運業的領航者”,“承擔了引領皖江航運業加速崛起的重要責任”的高度。

2012年的航運市場,已是蕭條一片,按照蕪湖行運航運公司總經理王燕的說法,2008年之前,每天坐著不動,客戶排隊上門要求運貨,現在只能天天坐在公司吹空調(產品庫 求購 供應)。

3.3萬噸級貨輪,價值1.3億,向銀行貸款后,每年需還貸1000萬,難以理解韓國用為何要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購進大型貨輪。

而就在2012年6月3.3萬噸級貨輪首航時,石硊公司仍在對外宣稱,已開始規劃建設5萬噸級江海直達貨輪。

明顯的是,韓國用擁有一個宏大的戰略構想。在石硊公司外懸掛的多幅宣傳圖片上,一張大紅色的經營業績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紅色的箭頭一路上揚,預計在2015年至2020年,營業收入能夠達到5~10億元。

“幾天前,蕪湖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來到石硊公司,就拖欠百名船員工資一事進行對話。”司先生對記者說。

朱祚財同樣意識到企業發展過快的問題,“每年都造一條船,最后一條船是3.3萬噸的,一個多億,投資數額有些過大;另一方面就是近幾年市場不是太好,特別是后期,3.3萬噸的船出來以后,基本上都是虧本運營。”

“是一個發展機遇問題,如果沒有市場的低迷,也不會存在這些情況。石硊公司是我們一手創立起來的,現在到了這一步,我們都很心痛。”朱祚財說。

困境:成本越來越高,運費卻在下跌

從2003年底,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2008年,四年間,航運經歷了幾十年未曾出現過的“超級繁榮”時期。但最近幾年,航運業一直處于低谷。

蕪湖友誼航運公司總經理夏家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購進一艘6000噸的船,價格至少在650萬,銀行利息按照一分計算,一個月就要7萬塊錢,如果能接到海螺水泥大單位的單子,現在也只能給到1.5元一噸,“而2008年以前,價格在3塊錢一噸。”

按配置7名船員,一個月工資至少3萬塊錢,再加上輪船保險費等其他費用,每個月總體運營成本要12萬左右。

“平均每個月三趟,每趟至少要收入三到四萬塊錢,才能夠保本。但基本不可能,現在能跑兩趟就不錯了。油價又要漲,銀行利息也可能漲,航運現在已經到了不能再低迷的狀態了。”夏家俊說。

“運價降低,運量過剩,惡性競爭,貨源萎縮。”蕪湖江岸港航管理處王秀明處長總結說。

“2003年以后,賣大米、茶葉、水產的,都把資金結了以后搞航運,油價便宜,如今整個油價翻了三倍,但市場價格反而在下跌。”蕪湖海騰航運公司老總胡明回憶起當年的順勢,不禁感慨。

雪上加霜:銀行借貸難題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企業主都認為貸款難也是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的原因。記者還了解到,蕪湖有一家航運公司購進一條6000噸的船,當時購買價格570萬,銀行貸款270萬,三年還清。銀行說不出五天把貸款發放,可是一年半了,貸款還沒有發放。

銀行放貸不僅難,而且有時還要搭配三年的保險、理財產品、金幣。

如果是民間借貸,則利息更高。“2000萬民間借貸,算兩分利息,企業利潤最高達到12%~15%,融資成本達到20%,就會把利潤全部吞掉,最后不斷內耗,以前掙的錢最終全部陷入利息的黑洞。”胡明甚至認為,蕪湖石硊公司的危局是緣于此。“更為殘酷的是,很多時候銀行會突然收回貸款,把企業的資金鏈斷掉了。”胡明說。

省航運商會:國家政策幫扶仍需提速

針對蕪湖航運公司的種種問題,安徽省航運商會曾報送《關于扭轉我省水運企業當前危困局面的幾點建議》。商會認為,水運企業擺脫當前困境,政府應提速幫扶政策。

其中包括:制定幫扶政策,建議省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對我省水運產業進行一次深入調研,對水運企業的各項收費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并制定幫扶政策,幫助企業擺脫當前困境。

幫助企業增收節支。爭取國家對水路運輸燃料給予適當補貼;國家在安徽推行船舶油改氣試點。規范水運產業行業定價,適當控制惡性競爭;加大對水運運力的調控。制定政策鼓勵符合船舶結構調整項目,限制運力過剩項目,制定對帶有安全隱患的老、舊、破及超齡船舶的退役標準。

引導行業抱團取暖。發揮行業商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行業內企業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航運企業的發展,60%是靠國家對企業的扶持力,自身的發展速度是40%。民營水運企業,6000噸船價值就在600萬,個人投資太大,維持實在很難。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蕪湖市整個航運公司的40%已經倒掉了;2013年如果走得不好,還有可能增加20%~30%。”蕪湖市行運航運公司總經理王燕說。